「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外舉行陳抗遊行集會。陳祖傑攝
行政院會3月7日通過交通部提出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草案,併排臨停等10項最高罰鍰新台幣1200元以下的輕微違規,將不開放民眾檢舉。「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今(3/23)天下午在立法院外舉行集會,並圍繞立法院遊行,喊出退回道交修惡草案等五大訴求。朝野立委包括民進黨林月琴、民眾黨黃珊珊、國民黨李彥秀,以及台北市議員李明賢、陳宥丞等人都現身力挺。
行政院會通過交通部提出輕微違規將不開放民眾檢舉,引發民團反彈,包括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台灣交通安全駕駛監督聯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等多個民團今天在立法院外舉行集會,現場還準備「不自殺聲明遺囑」,邀集民眾簽署,諷刺政府縱容違規,另外還有交通部長王國材的人型立牌,讓民眾寫上自己的心聲。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外舉行陳抗遊行集會。陳祖傑攝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外舉行陳抗遊行集會,參與市民在遺囑上簽名。陳祖傑攝
活動開始後,主辦單位先邀請各界人士發言,有一名受害人蘇女士現身說法,她說自己是行人地獄的受害者,從17歲到52歲車禍辦理退休都一直在公部門服務,一生只發生過二次意外,都是走在斑馬線上被轉彎車撞。她指出,第一次是在2011年被自小客撞送台北醫學院急救昏迷指數3,住院治療9個月,最後以頸椎脊髓損傷收場,未來都要用用電動輪椅代步。
蘇女士接著表示,第二次是2022年6月15日在中華路二段南海路口被計程車撞,目前後遺症還持續治療中,傷害案還在法院審理中,最荒謬的是交通大隊警員居然說她時速10公里的電動輪椅去撞時速100公里以上計程車的後車輪肇事。她強調,有車輛轉彎的地方都應該用行人專用號誌才能保障行人安全,簡單的政策就能減少9成傷亡,至今行人地獄的傷亡多是被轉彎車撞,「行人先通行有什麼用,小馬路沒有人行道停等在汽、機車後面,還不是要等汽車先通行,行人才能走!」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外舉行陳抗遊行集會,交通事故受害者發言。陳祖傑攝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劉成謙表示,今天主要提出五大訴求:道路工程要改善、配套措施要規劃、回訓制度要建立、交通執法要改革,最後就是要求退回修法草案。他說,接下來會持續拜會國會三黨立委,因為包括民團、學界、部分駕駛團體都覺得這次修法相當不妥。至於立法院將進行公聽會,劉成謙說,會準備好數據、資料,向外界說明這個議題可以做得更好更仔細。
台灣交通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理事長林美娜指出,台灣連續兩年在道路上死亡人數破3000,受傷人數超過50萬,等於每10萬人的死亡人數是12.8人,跟越南胡志明市差不多。她向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喊話,如果今年交通死亡人數不能比去年降低5%、如果今年交通受傷人數不能比去年降低10%,「政治責任誰來扛?哪一個交通部長要下台?哪一個行政院長要下台?」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謝素分表示,部分身障者使用輪椅或者拐杖代步,然後台灣行人道設計不周全,很多車子停在紅線或擋住無障礙通道,警察又不嚴正執法。她強調,沒有障礙者,只有障礙的環境,台灣環境真的對身障者很不友善,所以希望退回惡法。
林月琴表示,職業駕駛、行人團體各有訴求,但她認為生命高過於生計,希望每一個行人走在路上,生命安全都應該被保障。李彥秀表示,立法院各個政黨、各個委員會都聽到行人團體的聲音,未來會要求行政部門有更長遠的思考、更完整的制度。黃珊珊則說,行人安全是民眾黨最優先政策,這次修法產生非常多爭議,所以立法院一定會召開公聽會,安全不可以有任何打折,所以希望未來立法院把各界意見都能納進來,要求行政部門把相關配套措施做好。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立法院外舉行陳抗遊行集會,民進黨立委林月琴發言。陳祖傑攝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提出5大訴求如下:
第一,改善道路工程,在路口、行人穿越線、人行道違規停車及併排臨時停車載客,為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的違規項目,道路應規劃合理的上下客區、臨時停車格、避車彎、卸貨區等,從根源解決職業駕駛的需求,並且提出改善計畫及期限,不能長期拖延使違規常態化。
第二,訴求則要求規劃配套措施,聯盟表示,在道路環境改善前,應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如貨車卸貨應放置三角錐或車擋警示等,確保職業駕駛上、下客、貨也不會影響交通安全,及宣導教育乘客在合法位置上、下計程車等。
第三,建立回訓制度,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許多國家都有駕照回訓制度,確保駕駛人仍有駕駛能力及宣導法規的更新。台灣的駕照容易取得,一張還能用終身,應建立有關不適任駕駛、高齡駕駛等的回訓制度,建立合理管控駕駛人的措施。
第四,則要求改革交通執法,聯盟表示,既然政府拒絕警民合作,就要扛起責任,具體評估與規劃執法人力需求及增加基層參與,增設停管處的交通助理員,以改善執法量能不足的問題,拒絕短期專案作秀。
第五項訴求要求退回修法草案,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強調,立法院在取得民間共識前應退回法案,並與相關團體「召開公聽會」,廣納各團體意見,共同討論工程設計法規與政策改善交通問題,避免製造用路人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