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趁著凌晨,天色明而未明的時刻,以砲火叫醒了所有烏克蘭人,頓時哀鴻遍野,這是2月24日的血腥早晨。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戰況至截稿前,俄羅斯軍隊已將戰線推進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郊區,俄國和烏克蘭雙方外長交涉無果,俄羅斯總統普丁(又譯普廷、普京、蒲亭)不顧法國、德國斡旋,執意持續攻擊烏克蘭,直至達成普丁的戰略目標:中立化、非武裝化。
撼動全球的俄烏戰爭,從中西方國家的反應、俄烏雙方的交手以及烏克蘭危機本身,對於台灣有何啟示?
一者是西方國家顯然相當「理性克制」。國際關係學者一直有共識,儘管這樣的共識只是學理,而非從實務經驗得來,因為如果真有實務經驗的話,人類大概也要走到盡頭了。
據國際關係學者分析,擁有核武的國家往往會避免在戰場上正面交鋒、直接衝突,否則可能會讓「有限戰爭」上升到「全面戰爭」,接著就是「相互保證毀滅」(MAD)的發生。綜觀本次烏克蘭危機,美國、北約(NATO)的反應即盡力避免與俄羅斯正面衝突,避開任何可能上升到全面戰爭的風險,而俄國不停對美國和北約警告「敢軍事介入,即看作開戰」,此類「未打先嚇」的行為看在國際關係學者眼裡,意即避免戰爭上揚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由此回觀台海,兩岸局勢緊張,尤以今年底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為觀察的轉折點,倘中共一轉過去論調,由鼓吹和平交流改為積極促統,兩岸發生不幸的那一刻,或許我們能期待保護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畢竟,烏克蘭危機已經展現,兩個核武大國有相互避戰的傾向。
二者是對於我們台灣自身的啟示。烏克蘭危機讓台灣人終於開始重視國防,知道防衛台灣不能寄望於外人,唯獨靠自己才能有效阻敵於外。
3月15日,台灣國際戰略協會發表民調,結果顯示有42.7%台灣民眾認為美國會出兵協助,而有 47.3%認為不會;若擴大問及美國可能協助台灣的四種方式,民眾認為美國會「提供武器裝備」為61.5%,「公開聲援」為48.5%,及「情報支援」為44.1%,美國直接「派兵支援」僅26.1%。
此項民調的弦外之音是「台灣人已經不太相信美國會直接出兵協防台灣」,但觀察美國於烏克蘭危機期間的援烏行動,多以提供武器裝備、情報支援等方式,美國在烏克蘭的行動影響台灣人的想法,這也是為何「提供武器裝備」有高達6成受訪者認為是美國可能的協助。台灣人或已開始自覺,保衛台灣靠自己。
三者是美國領銜對俄國發動經濟制裁,可能由此形成「全球反威權聯盟」。美國、歐盟等西方民主國家對俄國展開經濟制裁,從石油禁運到貨幣、金融制裁,幾乎斷光俄國金脈,加密貨幣此一俄國可能抓住的救命資金鏈,都可能被美國掐斷。
「民主與威權的相互對抗」,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不光發生在烏克蘭危機中,至少是從2018年後,全球在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催油門」下,表面上「抗中」浪潮風行草偃,實質背後是民主與威權的價值衝突。本次烏克蘭危機的部分面貌,不正是普丁害怕西方民主勢力擴及家門,造成俄國克里姆林宮當局「不敢想像之後果」,才發動「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下手為強?
倘若未來將以價值及所有相關衍生之符號,作為敵我區分,那麼台灣身處美中接壤最前沿,必須格外小心,記取血淚斑斑的烏克蘭啟示:「西方避戰」、「護台靠己」、「民主交鋒威權」。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