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狗毛衣聘禮 籐籃放檳榔 大英收藏的臺灣記憶

    2018-10-02 00:00 / 作者 白宜君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對臺灣民眾並不陌生,埃及的木乃伊、希臘的俊美雕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的精美手稿,都曾穿越時空來過臺灣展覽。然而,大部分人不清楚的是,在收藏了約350萬件來自各地的大英博物館庫房中,有370件藏品來自臺灣,因數量太少而難以策展,塵封於浩瀚館藏一角,無聲度過百年光陰。



    臺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歷時超過10年,往返海外田野調查、文物數位化等繁複工序,在今年九月,除將其中165件藏品編撰成《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一書,並建立海外博物館網站平台,將沉寂在遙遠彼方的臺灣文物全部數位建檔,重新回溯百年前與西方文明邂逅的臺灣文化遺產。

    圖左為繡花小煙草袋,應是西拉雅族的物品,英國牧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捐贈,1876年入藏;圖右為山羌角火藥筒,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捐㽪,1910年入藏。(圖片/胡家瑜提供)

    追溯原民收藏 提前30年

    對臺灣原住民文化大規模系統調查始於1895馬關條約後的日治時期,但一般人遺漏掉了,在清帝國經歷二次英法聯軍戰敗後,已陸續開放了臺灣的安平、淡水、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通商口岸。因此,在1860年之後,因各種動機來到臺灣的歐美官員、商人、傳教士、探險家,較之日人的調查,提早了30餘年,且因與臺灣人建立關係的模式與後來的日本人不同,藏品中大量來自禮物交換或是餽贈的性質。



    在大航海時代以降,地理知識擴張、殖民主義興起,民族學與博物學在19世紀後在世界各地大量採集物質文化標本,此批大英博物館的臺灣藏品,正是在此歷史脈絡下,由英國人率先收藏。

     

    (圖左)英國攝影師John Thomson在1871年的南臺灣為一名穿著傳統服飾的西拉雅族女子攝影;(圖右)參考攝影作品後,所繪製的西拉雅族女子著傳統盛裝示意圖(繪圖/陳瑞鳳、研究與後製/胡家瑜、圖片提供/胡家瑜)

    數位化文物 重新連結記憶與社群

    臺大數位人文中心主任項潔為此長程計畫的支持與推動者,他指出,「文物的所有權一向敏感,而數位化的時代緩解了這層緊張。」過去因殖民或掠奪而來到各大博物館的藏品究竟該算是「誰的」才有正當性,又應不應該「歸還」時有爭議,而胡家瑜從2007年開始前往全世界各大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個將流落在外的珍貴文物記錄、建檔、帶回的人類學者,等於是以「數位化的方式收回臺灣文物」



    胡家瑜導讀,從藏品的比例可以得知衣飾與織繡布塊佔數最多,反映早期西方採集者對原住民文化欣賞的角度。此外,當時英人所採集的西部、中北部、南部幾項珍貴的藏品也傳達了臺灣早期不同地區的獨特美感:西部的平埔文化中,婦女會帶著檳榔小籐籃外出訪友,大小約莫拿一隻硬殼皮包,比輕便也比精緻;而收集自中北部泰雅、賽德克、太魯閣等族的織品,顯示其紡織技術繁複,手法亦熟練,也許是當代這幾個族群織布工藝仍保存良好的原因。



    其中最稀奇的,是過往荷蘭與清代文獻皆曾提過臺南各社原住民聘禮有以狗毛織就的衣物,但這記載從未有實物證實,而大英博物館中赫然保存了一件狗毛織品,為英國傳教士從埔里山區得來。

    (圖左)狗毛無袖織花長衣,應是泰雅或賽德克族的物品,英國牧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捐贈,1876年入藏;(圖右)繡花腰帶,為1949年後來到臺灣傳教的英國牧師安慕理(Rev. Boris Anderson)所收藏,為西拉雅文物,在1974年捐贈入館。(照片/胡家瑜提供)

    移動的遺產 召喚當代文化復振

    胡家瑜強調,所有輾轉移動、進入博物館收藏的文物,都代表重要的物質文明保存意義,但與此同時卻更是分離與切割了原來的生活脈絡,產生斷裂。由此反省,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博物館藏品重新定義為「移動性遺產」(movable heritage),即是突顯藏品「移動」的性質,並強調思考其與來源社群如何重新連結。



    原民因文化失根而認同失落,正是每一個族群迫在眉睫的危機。胡家瑜指出:「100多年來,幾乎臺灣所有原住民族群與地方社會,都經歷了國家統治下嚴格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現代化帶來劇烈而難以逆轉的社會文化變遷,」而耙梳整理早期的文物意義即在呼告,保存起來的文物從未死去,而是可以隨著時光流轉成為遠眺過往的遺產,「實質作用在於成為當代後裔連結過去知識和祖先智慧的物質基礎,並且再生出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動力。」



    透過解密流落在海外的臺灣文物,臺灣與世界文明邂逅的起點提前,並且透過科技,輾轉重回臺灣人可以解讀與使用、無償開放的網路平台,當代的博物館跨越時空界線,只待有心人挖寶。

    竹籐編製的小提籃,可以說是以前平埔族婦女用來裝檳榔的手提包。此件八角形縷空花˙葉紋小籐籃是英國外交官也是薄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淡水附近向平埔婦女採集的精緻手作工藝。(圖片/胡家瑜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白宜君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