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療團隊研究發現B肝使用固定療程比長期療程效果更好,中研院院士廖運範(右2)深耕該領域超過50年。胡順惠攝
雖然台灣新生兒自1986年起全面施打B肝疫苗,但感染人數仍高達180萬人,其中4成會反覆發作,以往國際上都認為病人須「長期服藥」抑制病毒量,不過長庚醫院今(9/14)日發表B肝治療研究重磅成果,發現僅2至3年的固定療法比長期服藥降低50.3%肝癌發生率、死亡風險亦減少67%。
早在歐美各國認為B肝患者須透過長期服用藥物抑制病況時,長庚2015年就發表研究指,「固定療程」較長期療程效果更佳,不過當時研究時程僅5年且研究數目量體較少,仍有不少質疑聲音出現,時隔8年後,長庚再次發表固定療程B肝治療研究成果,不僅追蹤年代延長至10年,樣本數也增加到1,087位,更具說服力,近日已獲肝臟學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準備刊登。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簡榮南解釋,臨床觀察,發現許多不到10歲的B型肝炎患者雖然病毒量高,卻不會發作,要等到15至20歲才開始發炎,代表B型病毒不是病毒的疾病。
簡榮南指出,6成病患透過自身免疫可清掉病毒,變成健康帶原者,只有3至4成病人病毒數量高高低低,但沒有發炎反應又殺不掉病毒,不過目前藥物不夠理想,病毒藏在細胞核裡,藥物作用在細胞核上,停藥後復發就是讓免疫功能有機可乘,這就是為何固定療程能贏過長期療程的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醫師簡榮南。胡順惠攝
健保自2003年起開始有條件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不論是e抗原(HBeAg)陽性或陰性,肝功能(ALT)上升至正常值上限的二倍以上(>72U/L)二次,中間相隔三個月,就可開始考慮服用抗病毒藥物;所謂「固定療程」指的是使用藥物2至3年後,確定病毒量低於一定數值即可停藥觀察,前1年為復發關鍵期,而「長期療程」指的是不間斷地使用藥物抑制病毒量,目前在肝硬化患者沒有限定使用期限。
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表示,肝癌發生率在固定療程組顯著降低,固定療程組10年後發現肝癌發生率16.5%,但長期用藥組10年後肝癌發生率則是29.5%,且停藥沒有增加肝癌發生率還能加速帶原消失;另外,肝臟相關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包括肝硬化並發症、肝衰竭,猛爆性肝炎等,在10年追蹤期,固定療程組僅6.1%,比長期治療組的15.1%顯著降低。
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胡順惠攝
「停藥反而得到更多!」生性低調地中研院院士廖運範為打破B肝治療舊迷思,首度破例出席記者會解釋,2013年研究發現固定治療策略可行,停藥後監測非常安全;停藥後觀察肝癌是否容易躲起來,2015年跟中國醫藥學院合作,發現停藥後5年肝癌發生率7.7%,長期吃藥組則有9%;2018年則是發現停藥6年後16%病毒消失、停藥10年後38%病毒消失。
不過目前仍有許多醫師認為B肝病患須長期服藥才能有效抑制病毒量,病患是否要與醫師討論改用固定治療療法?廖運範建議,這種現象相當普及,因為目前健保給付肝硬化患者持續用藥,但其他非肝硬化肝功能異常病患僅給付3年,3年後就須要1個月自付4至5千元醫藥費,但很多醫師擔心停藥後要繼續監測更麻煩,病人可以與醫師討論何種治療方式較佳。
針對該研究,健保是否有須調整部分?簡榮南說,健保目前給付方式非常合理,甚至有點擔心過於寬鬆,因為輕微肝功能異常給付用藥,導致病患有一搭沒一搭吃藥,長期服藥效果差,要等到惡化到不行才回診,就已經來不及;他更補充,健保署有來要這篇研究計畫,說要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