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原廠藥退台「差額負擔可行」?石崇良「品牌比喻」回應了

    2025-10-13 14:03 / 作者 游騰傑
    衛福部長石崇良。游騰傑攝
    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引發藥價政策爭議!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47項原廠藥預計撤出台灣,業界建議政府應讓民眾可選擇「原廠藥」與「學名藥」差額負擔。對此,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3)日回應表示,這項做法確實有討論空間,但涉及層面相當廣泛,需要審慎評估。

    石崇良舉例說,「這就像買包包,一樣都是包包,有的品牌像LV價格較高,有的無名品牌或代工產品就便宜許多。」他進一步解釋,目前我國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原則上就應該是「同價」。也就是說,只要藥效與安全性一致,健保給付金額應相同。這與部分國家政策一致。

    石崇良指出,也有些國家允許民眾基於品牌偏好,自行選擇支付額外差價購買特定品牌藥,這就是所謂的「差額負擔」。但若台灣採行這項制度,必須釐清差額形成的原因,「是因為行銷費用高?還是其他成本考量?」

    石崇良強調,原廠藥在專利期內已經擁有了專利期間的寡占市場,價格只有原廠藥藥廠決定,可是到了專利期過後,已經有學名藥的時代,那麼還允不允許所謂的差額付費,「所以我們也得考量藥廠的態度,學名藥的態度、本土藥廠的態度,這樣會不會反而打壓了本土的藥廠?」

    石崇良進一步說明,政府一直要做學名藥政策是希望在國內製造,提升台灣藥品供應的韌性與自主性。若讓進口原廠藥可額外收取價差,消費者可以差額負擔,「那我們要如何提升藥品韌性?」

    石崇良也說,政府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學名藥與原廠藥的「藥效相等性」。他指出,未來將加強藥效不等的通報機制,鼓勵醫師在臨床治療中若發現病患更換學名藥後療效不佳,應立即通報,由食藥署進行藥效檢驗,以確保民眾使用的學名藥品質與療效一致。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