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提醒,活體的藍環章魚頭部為黃棕色,頭部背面和腕足上都佈有藍色小環紋 ,受刺激時會更明顯。但死亡後藍色環紋轉換為褐色,如果沒注意看很容易跟一般小型章魚混淆。大家下次在購買小型章魚時,要特別睜大眼睛注意有沒有混入帶有斑紋的章魚。農業部提供
高雄一名男子食用芥末章魚時,驚見章魚腳上出現疑似「藍環章魚」的藍色環狀花紋,擔心誤食劇毒生物,緊急就醫。毒物專家指出,近年台灣通報案例增加,民眾勿食來路不明海鮮,也強調坊間流傳如「喝牛奶解毒」等偏方,是無稽之談,切勿輕信。
高雄一名男子日前在食用市售芥末章魚時,驚見章魚腳上出現類似「藍環章魚」的藍色環狀花紋,擔心誤食劇毒生物,立即催吐並前往急診。醫師提醒,若真的為藍環章魚,其毒素為神經毒素,目前無藥可解,需依賴人體自行代謝,並建議留意自身症狀,並表示若隔天未出現呼吸困難等異常,通常問題不大,但如有呼吸困難應立即回診。
有網友購買芥末章魚回家卻發現擁有致命毒素的藍環章魚。翻攝自爆廢公社公開版
毒物專家、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今(10)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藍環章魚過去主要分布在澳洲海域,台灣案例原本罕見,但不知道是否受全球暖化影響,國內海域近年陸續有報告見到其物種。
楊振昌指出,藍環章魚所含的河豚毒素無法經由加熱破壞,主要作用於神經,會麻痺神經,且毒性發性快速,進入口中15至30分鐘內即可能出現症狀,最慢也會在數小時內發作。常見的症狀包括嘴麻、舌頭麻,嚴重時會導致吞嚥困難、手腳無力、甚至呼吸衰竭,與食入毒素的劑量有關。
他強調,河豚毒素堪稱「台海第一毒」。一旦出現嘴麻等早期症狀,應立即就醫,最怕引發呼吸衰竭,必須趕快插管治療。一般來說,若能撐過24小時,多能順利恢復。至於坊間流傳如「喝牛奶解毒」等偏方,楊振昌斷言純屬無稽之談,切勿輕信,以免延誤病情。
他也提醒,一般民眾對藍環章魚辨識度不高,一旦發現章魚外觀有明顯藍色花紋、與常見章魚不同,務必提高警覺,「搞不清楚的海鮮就不要放進嘴巴」。目前國內多數誤食案例,來自民眾自行釣魚或購買來路不明的海鮮所致。
農業部提醒,活體的藍環章魚頭部為黃棕色,頭部背面和腕足上都佈有藍色小環紋 ,受刺激時會更明顯。但死亡後藍色環紋轉換為褐色,如果沒注意看很容易跟一般小型章魚混淆。大家下次在購買小型章魚時,要特別睜大眼睛注意有沒有混入帶有斑紋的章魚。農業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