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認為,食藥署以要求超市、市場標註原產地的作法讓民眾選擇,並沒有剝奪大家「知的權利」。李政龍攝
食藥署日前公布澳洲進口3批豬腳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由於符合法定安全劑量標準而放行,卻引發「萊豬流入市面」的疑慮,不僅有立委要求食藥署應赴澳洲查核,也有縣市首長宣布要加強豬肉查驗。對此,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認為,食藥署以要求超市、市場標註原產地的作法讓民眾選擇,並沒有剝奪大家「知的權利」,且若各縣市再來檢驗萊克多巴胺,恐怕重演上次台中市政府「西布特羅」豬肉事件,付出諸多社會成本。同時她也認為,世界上有非常多億人口可以受惠於這些台灣人不想吃的食物,若不被食用就銷毁,只會製造更多碳排放。
何美鄉8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澳洲進口的三批豬肉,被檢出微量的萊克多巴胺,各是國際法定人用豬肉最高容許殘留量的1/10、⅕、及⅓,都在安全食用劑量之內。台灣食藥署依慣例將這事件列入統計,然後依法,將這些肉品放行。於是有媒體報導「食藥署不會針對這些肉品主動揭露流向」。
何美鄉說,對她來說,這些字句是不痛不癢的多餘,食藥署當然不會每天將千百萬種合法放行的食物,一一揭露流向。但是,對某些台灣民眾,這新聞卻傳達了一個致命的訊息:政府又在隱瞞事實。她認為,「一個不可信賴的政府」當然最會挑起民眾的恐慌,好似我們政府會讓你隨時不自覺的吃到所謂的「萊豬」了。
何美鄉指出,但台灣現況其實不然,食藥署並沒有剝奪民眾知的權利,因爲食藥署用更有效的方式讓你取得資訊,在台灣超市買的東西都有明顯標示原產地。甚至你去傳統市場,攤商們也可以告訴你這蘿蔔是來自中國還是南投,所以台灣民眾依法都有足夠的資訊,來執行他選不選擇澳洲豬的權利,看起來一切都是可以解決的。
何美鄉直言,但是事情總沒這麼簡單,有媒體報導,某些縣市首長已經宣布要加強豬肉檢驗,為他們的市民把關,此時她腦袋出現了一個場景:「有人指著那塊正要進到你嘴巴裡的肉告訴你說,這塊肉含有安全劑量的萊克多巴胺⋯⋯這有幫助你的胃口嗎?」連她這科技人可能都很難抵制這種惡性觀感的置入。
何美鄉認為,她的判斷是:各縣市再來檢驗萊克多巴胺,只會挑起更多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就像上次台中市政府那塊台糖豬肉被檢出「西布特羅」一樣,付出了諸多社會成本。她強調,藥物的安全用量不管是在人或動物,都是一個科學問題。會有共同語言標準,「但顯然萊克多巴胺在台灣已離開科學考量,進入人類觀感範疇。」
何美鄉說,她認識台灣有一位學者,與聯合國合作,將一些因不符合食品法規,或其他原因而卡在某國海關的食物,轉送到另外一個有不同法規標準的國家。她強調:「不用擔心,這些食物都是安全的」。
何美鄉強調,這些澳洲豬肉,在台灣已經被炒作的如此烏煙瘴氣,假如不幸沒有辦法讓台灣人安安靜靜地享受他們的美味,至少是不該被銷毁。世界上有非常多億的人,可以受惠於這些你不想吃的食物。因為人類的食物從生產製造運輸到廚餘的處理,所貢獻的碳排放佔人類活動總碳排放的30 %左右,「不被食用就銷毁,只會製造更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