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這群人」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7.2% 醫示警:染新冠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5-02-20 16:55 / 作者 游騰傑
    家醫科與感染科醫師今(20)日提醒民眾,儘速施打新冠疫苗,未來開打流感疫苗時也要儘快施打。游騰傑攝
    受到知名藝人大S流感猝死影響,民眾開始在意流感疫苗的重要性,但是新冠疫苗關注卻偏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示警,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讓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目前新冠疫情是低度流行,但65歲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7.2%,醫生預估3月可能會升溫。

    根據台灣市調顯示,民眾決定是否接種新冠疫苗的主要考量因素是「疫情嚴重度」,顯示多數人對於預先接種疫苗以預防疾病的觀念仍較薄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特別提醒,疫情變化莫測,切勿等到疫情爆發才一窩蜂接種疫苗,而應及早施打,以降低流感及新冠感染後的重症與死亡風險。

    為提升民眾對防疫的重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舉辦衛教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解析國內外疫情趨勢、台灣疫苗施打現況及疫苗安全性,並共同呼籲「預防重症缺一不可,流感加新冠疫苗才夠罩!」

    黃振國指出,國外研究發現,約有14%的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而這類患者住進加護病房、插管的風險大增,甚至死亡率倍增。此外,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重症與死亡病例中,多數患者未接種最新疫苗,顯示疫苗施打與降低流感、新冠併發重症風險呈高度相關。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指出,目前台灣新冠疫苗施打率遠低於英、美、韓等已開發國家,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更僅有17.2%,人們似乎已認為感染新冠病毒不再嚴重。不過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對於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仍構成嚴峻威脅。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曹玉婷表示,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冠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且併發的慢性病種類越多,死亡風險越高。她分享門診案例,一名70歲長者平日規律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社交活躍,卻因未接種新冠疫苗,感染後病情迅速惡化,最終住進加護病房。雖然幸運康復出院,但身體虛弱長達半年,影響日常生活。該名長者事後主動補打最新疫苗,以防未來再度感染。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強調,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更可能損害全身器官,且長期影響比流感、RSV等呼吸道疾病更嚴重。他呼籲民眾別輕忽新冠病毒的潛在威脅,尤其是家中有長輩及慢性病患者,更應儘早接種新冠疫苗,以獲得最佳保護力。

    張峰義進一步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讓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甚至對認知功能造成全面性損害,相當於讓認知能力在一年半內衰退20歲;目前新冠疫情是低度流行,但預估3月可能會升溫。

    疫苗安全性一直是影響民眾接種意願的主要因素之一,過去因個案與媒體報導放大效應,使負面印象加深。對此,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截至2024年底,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已逐年下降,與流感疫苗相當。

    目前新冠疫苗已降低劑量並更新注射劑型,以減少接種後的不適反應,常見的局部紅腫與輕微疼痛通常會在數日內緩解。邱南昌提醒,若民眾有發燒或急性中重症,建議待病情穩定後再行接種,以避免疫苗不良反應與原本疾病症狀混淆。他特別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應優先接種,以獲得最佳保護。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