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陳文山表示,未來還有幾條斷層必須留意可能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翻攝陳文山臉書
4月3號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後至今仍有餘震,學者陳文山今(4/27)表示,大約90%的餘震都發生在主震的破裂面上,也就是嶺頂斷層,屬於縱谷斷層系統北段;規模6以上較大的餘震震源都沿著斷層面上南北方向來回移動,意味著餘震仍在主震破裂面上調整應力;他也示警,系統斷層中南段的奇美斷層、利吉-鹿野斷層及池上斷層北段,百年以來沒有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未來值得注意。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從4月3日主震在磯崎,餘震在立霧溪口到磯崎再到和平外海,表明未滿一個月的時間內,約90%的餘震都發生在主震的破裂面上,也就是嶺頂斷層。值得注意的是,規模6以上餘震震源位置,都沿著斷層面上南北方向來回移動,這意味著餘震系列仍然在主震破裂面上調整應力,因此在短期內可能還會持續發生地震進行調整。
陳文山指出,縱谷斷層在陸域延伸約170公里,是兩個板塊的邊界,嶺頂斷層屬縱谷斷層系統的北段,與中南段的瑞穗斷層、池上斷層、利吉-鹿野斷層相連。這次0403主震的破裂面長度約70公里長,主震規模7.2,嶺頂斷層可能已經釋放了大部分能量。然而,0403地震對整體縱谷斷層系統的應力分佈可能產生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南段斷層系統釋放應力,進而產生類似規模的地震。
陳文山表示,以1951年縱谷斷層地震為例,1951年10月22日在花蓮外海發生2起規模7.1與7.0地震,造成米崙斷層錯移。一個多月後的11月25日在玉里-池上間又發生一起規模7.1的台東地震,造成瑞穗斷層、池上斷層以及玉里斷層(中央山脈斷層系統)的錯移。亦即11月25日的地震受到10月22日地震影響,調整了縱谷斷層系統的應力分布。
陳文山說,池上斷層南段和瑞穗斷層在1951年的台東地震以及2003年的成功地震中發生了錯移,顯示這兩條斷層於近數十年中已經釋放了大部分能量。而百年以來,奇美斷層、利吉–鹿野斷層以及池上斷層北段則沒有發生大規模地表變動或規模7.0以上的地震,意味著這幾條斷層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