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美國曾是全球製造業霸主 現在有多依賴中國?川普關稅能重建地位?

    2025-04-14 15:15 / 作者 李寧怡
    美國的進口玩具有75%來自中國。美聯社
    美國川普總統的全面關稅措施震驚全球,他主張可藉此讓製造業回歸美國,但經濟學家憂心其中的弊大於利。事實上,美國雖然在二戰後成為製造業霸主,但隨著人民變得富裕,經濟也逐漸向服務業轉型。如今要美國人再回歸製造業,許多經濟學家深感懷疑。

    華爾街日報》報導,1950年代的美國私部門約有35%的就業機會集中在製造業。但目前只有9.4%。

    1900年代初,美國率先使用可互換零件和組裝性元件進行大規模生產。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經濟學家賀珀(Susan Helper)指出,二次大戰促使美國製造業產能進一步提升,也對競爭對手造成毀滅性打擊。

    二戰結束以後,更多美國人躋身中產階級。汽車、家用大型電器等耐久財支出大幅成長,當時美國人自己就是美國製造業的最佳客戶。

    包括洗碗機、電視和噴射機等商品在當時都屬於高科技產品,大多出自戰爭期間研發的各種創新技術。當時在美國生產這些產品是有道理的,因為研發團隊必須與工廠密切合作。

    2025年4月9日,美國總統川普把對中國商品關稅從104%增至125%;圖為美國洛杉磯一家雜貨店,店中多數商品都從中國進口。美聯社


    此外,由於20世紀初開始普及的高中教育,美國擁有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力,也是成為製造業強國的一大助力。

    人民富裕後 服務業掛帥

    然而,至1950年代後,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占比開始縮減,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人更富有了,把更多錢花在旅遊、餐飲和醫療等服務業。

    賀珀說:「人們有錢以後,能買的汽車還是那麼多,於是就開始買服務了。」

    國民的支出花在哪裡,工作機會就到哪裡。自196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國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基本上維持原狀,但旅館業、銀行、法律事務所、醫院等產業的工作機會大幅增加。

    除了汽車以外,美國人購買的衣服等非耐久財產地也出現變化,大量產品開始轉移到勞動成本較低的南部各州生產。

    大約在此時,拉丁美洲和亞洲各地的開發中國家也開始擴大生產非耐久財,而這些地區的勞動成本低廉得多。美國進口的這類產品越來越多,接著開始有越來越多輕耐久財轉移產地,例如攪拌機。

    「中國衝擊」

    到了1980年代,美國非耐久財製造商越來越難和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競爭,至1990年代情況加劇,部分原因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降低了墨西哥商品的關稅。

    艾普強就業研究所(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經濟學家豪斯曼(Susan Houseman)指出,隨著南韓等開發中國家鋼鐵工業崛起,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美國的鋼鐵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也大幅減少。

    不過,比起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取得全球市場准入後的情況,美國80至90年代出現的那些變化根本微不足道。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韓森(Gordon Hanson)表示:「突然之間,一個低工資國家擁有了非常大的生產能力,這是重大轉變。」

    在此之前,美國也曾面臨他國出口競爭,但競爭對手的人口規模從未超越美國。中國的出口崛起比起日本等國更加快速,1999年出口額只有美國的一成,至2008年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國。

    美國上月計畫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建造或相關船舶,收取高額「港口費」;圖為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港。路透社


    美國的家具和小家電等低技術產品製造商尤受衝擊。韓森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瑞士蘇黎士大學學者多恩(David Dorn))合作記錄了廉價中國商品如何打擊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的製造業、損及工人的利益。他們創造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美國有哪些產品依賴中國?

    金融時報》分析美國2024年進口逾1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微波爐、LED燈泡有超過90%是中國製。手機、電風扇、電子遊樂器、塑膠保鮮盒則逾8成為中國製。

    75%玩具為中國製;鋰電池約7成自中國進口,筆記型電腦則有66%為中國製,進口金額達330億美元。此外,超過50%的陶瓷水槽也來自中國。

    美國的現況

    中國生產的商品種類大增,美國則越來越擅長提供服務。有些服務無法出口,例如醫療;但軟體和其他智慧財產權項目則可以出口到全球。例如2023年,美國的廣告服務出口額就高達240億美元。

    目前美國的服務出口額超過1兆美元,遠勝其他國家,這個數字已被低估,因為許多企業為避稅,將在美國開發的智慧財產權(如專利和商標)轉移到愛爾蘭等海外國家。

    韓森和義大利經濟學家莫雷提( Enrico Moretti)的最新研究指出,1980 年,製造業占美國高薪工作崗位的39%;至2021年則大幅下降至 20%,金融、法律等專業的高薪職位則從8%躍升至26%。

    美國的製造業能復甦嗎?

    韓森指出,即使美國製造業工作機會增加30%,在私部門整體就業的占比也只會增至12% 左右,遠低於數十年前。

    《華爾街日報》指出,經濟學家這個群體數百年來一直反對廣泛使用關稅,這種觀點現在也沒有改變。

    在他們看來,消費者和企業因關稅而被迫付出更高價格消費,將減少對其他(包括美國製造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這將抵消美國製造和政府稅收增加帶來的好處,儘管某些製造商可能受益,但大多數美國人的處境會惡化。

    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應該增加對某些產品的生產投資,儘管成本會增加。但他們認為這應該僅針對某些產業,而非對進口產品全面徵收關稅。

    豪斯曼就是其中一員,她支持在美國境內增加生產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除了能創造就業機會,也出於經濟和軍事安全的原因。

    然而,許多低成本商品則不符合這樣的條件。豪斯曼質疑:「我們想要重新開始生產美國製T恤嗎?這產品很重要嗎?」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