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台北舉行年會。美聯社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去年7月在台灣召開年會,會中更宣布台灣加入成為會員國。但多名訪台出席年會的非洲國會議員,會後遭政府或中國外交官施壓,疑在政治壓力下退出IPAC。
IPAC官員透露,中國外交官員致電2個非洲國家馬拉威和甘比亞,向其議員施壓退出IPAC,甚至威脅取消年會。
美聯社報導,這個事件顯示,中國影響海外政客的程度有多大,以及這種壓力如何在幕後成功。
IPAC(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成立於2020年,由38個國家及歐洲議員的跨黨派國會議員及政要組成,關注民主國家如何對待北京當局,包括對新疆及香港的人權問題實施制裁,以及為台灣爭取支持。
IPAC上週五(04/04)集結全球25國及歐洲議會共43位議員及政要連署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京在台灣周邊的軍演。
根據美聯社取得的信函、訊息及錄音檔,過去一年來,馬拉威和甘比亞議員相繼退出IPAC。
甘比亞國會議員西賽(Abdoulie Ceesay)今年1月傳了語音訊息給一名IPAC職員,表示中國政府向甘比亞外交部抱怨他加入IPAC一事。他在語音訊息中說:「我們有個令人非常震驚的消息......現在變成一個問題了。總統對我們一點也不滿意。」
同月下旬,西賽和另一名甘比亞議員卡馬拉(Amadou Camara)通知IPAC,2人決定退出。西賽在致IPAC的書面訊息中宣稱,他的決定「並沒有受到中國大使館影響」,他在接受美聯社訪問時重申這一點。
甘比亞資訊部長席塞(Ismaila Ceesay)說,他沒聽過中國有任何企圖影響該國政治人物的事。席塞說:「他們意識到IPAC違反了政府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因此自行決定退出。」
2024年7月30日,「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台北舉行年會,賴清德總統也出席會議,和與會各國政治人物合影。美聯社
另一方面,馬拉威議員卡耶姆貝(Ephraim Abel Kayembe)告訴IPAC職員,他和另一名議員同事去年出席台北年會後不久,馬拉威國會議長與他聯絡,表示中國政府揚言取消馬拉威總統原訂訪問北京、並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計畫。
因此,在參加台北年會2週後,卡耶姆貝和該名議員同事宣布退出IPAC。卡耶姆貝在致IPAC的信函中宣稱,當初是「被騙加入」,他還在一封日期標註為去年8月7日的信函中說:「我想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誠摯的歉意。」
回覆美聯社置評請求時,卡耶姆貝否認被馬拉威或中國政府威嚇,他在電郵中表示,退出IPAC是因為該組織似乎「目的在於實現對抗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
非洲政治人物及專家指出,北京對非洲的影響力正在增強,此事亦顯示中國在非洲外交壓力的升級。北京當局透過國營建設公司開發非洲礦山及在當地建設基礎設施,與非洲領導人建立深厚的關係,而建設公司的資金通常來自中國國營銀行的貸款。
去年7月30日IPAC在台北舉行年會,會中宣布台灣加入為成員國。當時就有消息指出,中國外交官至少施壓6個國家的議員,敦促他們不要出席年會,肯亞議員因此取消訪台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