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主席鮑爾1月31日在利率決策會議後,召開記者會。路透社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上週宣布利率決策時,聯準會主席鮑爾相當有信心地表示,通膨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就是逐漸消風。但是在美歐主要央行都承認通膨最壞的狀況已經過去,有望回到2%目標區間下,為何這些央行對於啟動降息都還是語帶遲疑,不敢講死?
《金融時報》分析,這是因為歷史教訓讓央行首長們都戒慎恐懼。1970年代,美國一度以為已經戰勝通膨,在過早的時間點下開始降息,結果迎接的是更兇猛的另一波通膨。
今時今地的狀況與1970年代不完全相同,但還是有一些共同點。以色列問題引發的中東危機,可能擾亂主要的經濟供應與貿易線。而人力市場持續緊繃,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難以遏制,同樣讓央行緊繃神經。
在1月31日的聯準會維持利率不變決策出爐後,很快地,2月2日(週五)出爐的美國就業數據就讓投資人大吃一驚。美國勞動部釋出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在1月新增35.3萬個工作,幾乎是市場預期的兩倍。鮑爾已經明確表示下次3月的會議不太可能降息,投資人在就業數據發布後,也幾乎徹底排除了3月降息的可能。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週五的數據使央行想對通膨宣告勝利變得「更加棘手」,他說:「事實上,面對這些壓力,要保持通膨受控將非常困難,除非生產率增長能(與勞動力成本)同步保持強勁。」
薪資增長強勁,企業因新冠教訓不敢裁員還有其他數據顯示勞動成本上漲壓力未減。美國勞動部除了公布驚人的1月就業增長數據,也回溯上修了去年11月與12月的數據。美國人的時薪增長年率達到4.5%。
KPMG的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史旺克(Diane Swonk)表示,裁員數字低到不可思議,而總工時同時下降,這表明部分就業市場的強勁表現是由於雇主「囤積」勞動力。她解釋說,那些在新冠疫情結束後需求暴增,卻雇不到員工的企業,這次可不想先裁了員,到時又找不到人上工。
史旺克指出,加上考慮到時薪強勁增長、新增工作暴增等數據,這顯示就業市場有可能再重新加速過熱。
能源與大宗物資難以再幫助通膨消風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人工成本持續高速上升的狀況,可能就是阻礙央行進行降息的最大路障。先前的通膨降壓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石油、能源、原物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新冠疫情期間遭到擾亂的供應鏈恢復正常。這些因素現在無法再施力幫助降低通膨,勞動市場過熱將是讓通膨難以走完「最後一哩路」的原因,尤其是服務業佔經濟七成甚至八成的歐美經濟。
中東的局勢是物價恢復穩定的一大變因。隨著葉門青年運動組織持續攻擊紅海航道已進入第四個月,美英等國家廣泛實施報復轟炸,有可能引起更廣泛的區域戰爭,能源價格以及海運問題都可能讓物價突然又開始回漲。這其中最擔心的是歐洲央行(ECB),因為紅海是連接東亞與歐盟國家的貿易幹道。
1970年代聯準會的大誤判最後是歷史教訓。國際貨幣經濟組織(IMF)去年底曾經警告,主要央行曾經一再犯錯,過早結束高利率政策,導致通膨猛烈復熾。這個教訓尤其刻印在美國聯準會官員的腦中。1970年代,當時的聯準會主席伯恩斯(Arthur Burns)在通膨從逾12%降到4%出頭時就認為打通膨目標已經完成,開始降息,結果數年之內通膨回衝到將近14%。這逼得伯恩斯的繼任者伏克爾(Paul Volcke)採取更猛烈的升息,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蕭條,才終於對物價上漲踩上煞車。
供給面的通膨迅速回落,和頑固的國內價格增長形成對比,聯準會官員、現任投資銀行Evercore-ISI副董事長的古哈(Krishna Guha)表示,央行面臨著一場微妙的平衡之舞。他說:「你必須確保不要因為過度長期維持緊縮貨幣政策,而危及經濟的軟著陸。這項任務還沒有完成,但他們已經相當接近了——在某些情況下已非常接近實現了這一目標。」
曾任聯準會經濟學家,Sahm諮詢公司創辦人薩罕(Claudia Sahm)則更有信心,他表示市場已經有連續好幾個月的正面物價數據,「這份(1月)就業報告並不改變這個事實:最困難的是怎麼開啟那新的一哩路,而不是走完最後的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