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溢流,部分地區積水、泥濘嚴重,造成搶修困難。台電提供
丹娜絲颱風橫掃嘉南平原,是120年來首個由嘉義登陸的颱風,重創台電電網系統,電線桿倒了3,499支,追平了2016年莫蘭蒂颱風電桿倒下700多根的紀錄。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句請台電「評估」全國電纜地下化可行性,結果大家都忽略了「評估」2字
台電副總陳銘樹表示,結果多位立委紛紛向台電關切,「我的選區你要給我做幾公里!我的選區你要給我多少錢!縣市政府也說,我的縣市要多少錢!」
台灣三分之二是災區 粥少僧多難分配
丹娜絲風災後,行政院在災後重建特別預算中編列了80億元的電網地下化預算,各位縣市立委都在爭,我們縣市分到了多少?
「我們真的很難、真的很難!台電不曉得怎麼玩下去呀!你才給我80億而已。」陳銘樹無奈的說。
陳銘樹透露,很多立委向其關切,「我的選區你要給我做幾公里?我的選區你要給我多少錢?縣市政府也說,我的縣市要多少錢?」讓台電備感壓力。
事實上,丹娜絲颱風主要受災在台南、嘉義2縣市,但重建條例的「災區」定義從苗栗到花蓮,三分之二個台灣都是災區;「結果就是80億元的重建經費,每個縣市『分嘸幾塊錢』。」陳銘樹說。
輿論全都一面倒的認為電網一定要地下化;直到樺加沙颱風來襲,豪雨造成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堤,光復鄉災情嚴重,卻發現淹水區仍維持供電,靠的是架空電纜,才稍稍扳回一城。
架空電纜未必不好 應考量復原速度
陳銘樹並舉例,其中,光復鄉佛祖街保安宮、光復高職之前要求由電纜地下化;結果災後台電花了2周,才把供電設備從泥漿中挖出來。光復高職為求儘早復課,台電只好先搭架空電纜。經過這些案例後,輿論才意識到電網地下化、或者架空電纜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不好,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最佳解方。
「你如果真的火氣大,天天吃黃蓮是治不好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如此巧妙比喻,單一解方不會解決電網韌性問題,必須整體評估狀況;尤其「韌性」這個字眼,過去是在強調「可靠度」,如今也該考量一旦發生事故,在多短時間內可以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