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隄防民宅遭大水淹過。資料照。廖瑞祥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復鄉災情慘重,力拚中秋節前清淤完成。全台「鏟子超人」湧入光復市區協助災後整理,靠著社群 Threads 發酵,災後報導熱度超出預期,不過復原之路漫長,災民憂心一個月後還會有「超人」嗎?
由於志工抵達光復車站後多往市中心集中,看到災民有需求就停下幫忙,但馬太鞍、阿陶莫、太巴塱等部落族人家園受損,卻因交通不便、無人進駐,災民只能自救,市區逐步恢復,部落無奈被當「次等公民」。
花蓮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資料照片,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雖然馬太鞍部落首當其衝,但阿陶莫部落位在馬太鞍溪下游,馬太鞍溪轉彎匯入花蓮溪之轉角處,因大水無法轉彎,直衝阿陶莫,造成不小災情。民進黨原民立委伍麗華說,「阿陶莫一開始被遺忘,他們很可憐,對比馬太鞍真的天壤之別」。
「阿陶莫部落真的很慘,有能力進入的超人們幫幫忙!」一名花蓮老師日前在社群直批縣政府「腦死」,調度失靈,物資多到堆滿,卻有人餓肚子連日靠饅頭度日,所幸中央調派國軍與大型機具深入部落支援,並以軍卡將能停留比較多天的志工送進部落幫忙。
看到阿陶莫部落求救訊息,住在北市的曾小姐與3名朋友9/28開車前往阿陶莫,在當地居民引導下抵達河道旁邊4戶住宅,與國軍弟兄一同清淤,她看到牆面倒塌、樑柱傾斜、屋頂被掀一半的慘狀,當他們終於清完之後,屋主阿伯卻感嘆,「房子變這樣,是要怎麼住」,她看到淤泥就堆在家裡周圍,冰箱壞了、冷氣壞了,沒水沒電,令她非常感慨。
而馬太鞍部落組織能力強,以光復國小作為部落年輕人行動中心,已經組成自救會,拒絕永久屋,盼在傳統領域興建中繼住宅。自救會聯絡人Kulas Umo(谷拉斯.吾木)表示,923水災發生之後,部落年輕人自主透落阿美族傳統組織,保護族人、守護自己部落,原本預期3到5天,縣政府就能有人對接,接手工作,撐到第8天,「好像被拋棄,自生自滅。」
直到9月30日晚上,花蓮縣府才應部落要求開說明會,但派來的人層級太低,對於相關訴求僅回覆回去研議、未給出實質承諾,因此自救會10/1提出五大訴求,10/2也北上開記者會。Kulas Umo說,沒有任何窗口,他們只能自己去看記者會找資訊,縣府單方面規劃,不先詢問居民意思,很不尊重族人。
10/3縣府仍未設置單一窗口,自救會上午再衝到中央前進協調所記者會,總協調官季連成當場允諾自救會派員參與協調會議。Kulas Umo批評,花蓮縣長徐榛蔚從來沒有跟中央開會過,縣府也從未給出任何承諾。不過,經自救會爭取,徐榛蔚決定10/3晚間8點率領一級主管到光復國小開說明會,這已是災後第11天。
地方人士直言,縣府「大事推中央、小事推慈濟」、「賴總統變賴縣長」,形同接管。前往花蓮救災的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說,撇除政治因素,縣府處理災害的能量不夠,若再加上政治因素就多加一層困擾,但中央進駐後盤點需求後,情況有好轉,季連成進駐後又更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指令很明確。他批,縣府「人不夠又被動」,例如原民部落的要求,縣府只會說「災民沒講」,但本應直接打電話詢問需求。
沈伯洋認為,中央協調很快,但需求端仍需縣府配合,例如中央決定住宿補助,但是誰需要補助,一定要各村、各里去盤點,中央沒有人力去盤點,「給了一個方案沒有人要來用,因為沒有名單,跟需求銜接不起來,這就是最大問題」。
機具進入光復鄉,協助將泥灰鏟除。資料照片,翻攝花蓮同鄉會臉書
官方調度卡卡,草根志工成為現場支柱。來自高雄的張小姐表示,自己9/27、28到光復,她出了光復車站,大批人流跟著前面的人走,志工自然流動,亂中有序,當時國軍尚未挺進災區,「宛如無政府狀態」。她回憶,高雄氣爆時自己曾目睹三多路被炸毀,這回又看到主要幹道堆滿土堆、街道面目全非,車子倒插進住家,讓她聯想到高雄氣爆,衝擊感極大。
張小姐強調,一開始領便當要走30分鐘,後來有小蜜蜂騎著摩托車沿路發物資,大家逐漸摸索出方法。張小姐建議地方政府盤點獨居老人與弱勢家庭,先前有老人被埋一週才獲救,救災現場多是「就近處理」、「能夠發聲的先處理」,社會局若無法即時掌握,他們只能默默等待。
有潔癖的男大生 Tony 也投入鏟泥,他說一下車就聞到濃烈異味、塵土飛揚,「救災比當兵還克難,但災難當前潔癖不算什麼,能幫居民挖一點泥就好,因為大家都是同胞,大概就是這份情感吧!」儘管民間已有救災地圖,但Tony 建議政府整合資訊地圖,標示缺工地點、物資站、醫療站與流動廁所等,當地很缺流動廁所。
伍麗華表示,這次中央、地方狀況比較特別,災害發生時應以地方為調度核心,國軍、醫護、志工進來後要能快速就定位,並每天發布需求資訊,避免人力浪費。她強調,真正的考驗在後續復原,災民最怕熱度一過人就不見,「一個月後人還在嗎?」清房子、刷油漆、消毒、木工、泥作等仍需專業志工,縣府必須精準掌握需求、清楚公告,希望拚過年讓災民安心「入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