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舉行就職週年記者會。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就任滿週年,陸委會不排除有軍演可能性、外交部也正防範挖牆腳的行為。面對中國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與統戰滲透行動,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認為,從前總統蔡英文到現任總統賴清德,對中政策已經從政治交鋒轉為填補國安漏洞,並更積極示警中共的風險。
賴清德於3月的國安會議後首度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針對五大國安威脅提出17項策略,持續推動的政策如管理具中共統戰風險的交流活動;針對已有立法的部分更加強落實,包括清查中國證件與除籍證明等措施以因應國家認同的威脅,並將針對國軍滲透與共諜問題修法或立法。
賴清德發布「國安17條」後,共軍以此為由於4月1日發動多軍種聯合演習,部分人士認為賴清德的作為升高兩岸敵意螺旋。宋承恩指出,中國對台戰略升溫,並不是台灣不同領導人特質的差異,而是中國針對內外時局調整導致。
宋承恩分析,蔡英文執政8年間,兩岸主要是政治性的交鋒,大家都關注國慶演說、元旦文告等內容與中國的回應,最經典的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1月2日針對「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發表的談話,重新定義「九二共識」為「一國兩制」。
回顧蔡英文的表態,強調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為基礎,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宋承恩認為這大抵是「維持現狀」,但在中國持續施壓的狀況下,「賴清德的政治交鋒變得沒有意義,因為無論做什麼,中國都認為他將走向台獨。」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內的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目前擔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他日前撰文分析,賴清德見證了蔡英文為控制兩岸緊張所做出的努力,但北京卻不願回應,這其實預示了,不管他說什麼、做什麼,北京都會加大施壓台灣。
何瑞恩也提到,比起與北京搞好關係,賴清德反而專注彌補台灣弱點,也就是遏止中國影響台灣政治的能力。宋承恩以陸委會查處台灣藝人發表統戰言論為例,政府不只是放手任輿論發展,而是出手透過行政手段因應政治情勢。
「多數民眾希望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的前提就是維持平衡。」政大國發所助理教授黃兆年表示,面對中國崛起與對台施壓,台灣若要維持現狀,反而不能因北京的抗議而退縮,一方面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一方面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安全合作,是符合民意期待的務實選擇。
然而宋承恩認為,中國對台行動已經產生具體共振效果,一方面在外部發動軍事活動與灰色地帶行動,一方面則藉由資訊戰與認知作戰在內部製造疑慮與分化。因此政府的因應策略並非只是「通報危機」,而是試圖防止這些外部行為削弱民心、分化社會,背後的邏輯是風險管理。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就警告,共軍對台的軍事行動已經越來越密集,從「溫水煮青蛙」演變為「快速沸騰」。黃兆年指出,中共的對台策略防不慎防,賴政府試圖提高被滲透的成本,透過制度達成透明化、資訊揭露的效果,讓社會大眾都有判斷能力
黃兆年表示,台灣不同政黨支持者與不同國族認同的民眾對於中國的認知落差極大,有些人對於北京的善意與和平紅利仍有所期待,賴清德的政策宣示具有溝通國安風險的效果,要建構「民主作為共同價值」,在自我防衛上也能確立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兩人都坦言,政府的國安措施的確引起民眾反彈,因為無法一一定義多樣的統戰行為,這些管理行為被認為限縮了自由與人權,必須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畢竟真正的防衛力量仍是由下而上、從草根力量中成長。
賴政府執政第一年,國安政策展現回應新型威脅的彈性與決心。然而,制度越完備、執行越強勢,社會對政策意圖的理解與支持也就越不可或缺,民主體制的防線不應僅由政府單方構築,更需要來自社會的共識、理解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