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北韓稱成功試射高超音速飛彈 「惟快不破」? 中、俄、美皆列極機密

    2025-01-11 07:50 / 作者 郭宏章
    俄羅斯「匕首」(Kh-47M2 Kinzhal)高超音速飛彈(Hypersonic missile)於2018年勝利大遊行展出。2022年於俄烏戰爭攻擊烏克蘭。俄羅斯總統府網站
    北韓官方日前宣稱成功發射新型「極音速」或稱「高超音速飛彈」,引發國際關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稱「沒幾個國家」擁有。極音速飛彈的發展被視為軍武國家戰備競逐之一,但技術在各國都被列為極度機密,外界了解有限,目前已知,俄羅斯去年已經在烏克蘭戰場使用同類型武器,而中國軍方也宣稱已開始服役,美國則於50年代就開始進行相關飛行器的測試,但目前尚未量產。

    研製「高超音速武器」或「高超音速飛彈」,已經成為各國新的「不對稱武器」競爭戰場,不只是新加入「高超俱樂部」的北韓,包括最早在2019年就聲稱研製成功的俄羅斯,還有美國、中國、日本,甚至英國、澳大利亞、伊朗等國家、甚至葉門叛軍「青年運動」都在研製這類「高超音速武器」。

    因應從高空水平滑翔,然後猝然往下攻擊的「高超音速武器」或「高超音速飛彈」,一般的防空飛彈與雷達,並沒有足夠的防禦與反制能力,因此先進國家對於研發「高超音速飛彈」都趨之若鶩,希望能從高空給敵人迅速且致命的一擊。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的科學家歐根・桑格爾(Eugen Sänger)就已經提出採用長航程、在大氣層高層中滑行的「銀鳥」空天轟炸機,可橫跨大西洋去轟炸美國。但這中間由於二戰結束後、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權都以德國V-1/V-2系列飛彈為基礎、成功發展彈道飛彈,技術成為主流,相對在較高大氣層內要持續以超高音速飛行,技術上困難度過高,因此一直到2010年後才逐漸受到重視。

    目前的技術,不論是採用「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HGV),或者另一種成本較低的彈頭設計「高超音速巡弋飛彈」(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 HCM),這兩種類型的超高音速彈頭都可以突破傳統防空飛彈的防護網,造成損害。

    而在實戰上,是由俄羅斯在2022年在俄烏戰爭中,首先以高超音速武器「匕首」(Kh-47M2 Kinzhal)飛彈攻擊烏克蘭境內目標,首開紀錄。俄羅斯隨後在2024年11月,以多枚新型極音速中程彈道飛彈「榛樹」(Oreshnik)攻擊烏克蘭。中國與美國都聲稱已經對「極音速武器」試射成功,預期近期都將陸續列入正式部隊的武裝序列。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展現東風-17極音速飛彈載具。路透社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北韓試射成功的應該是「高超音速飛彈」(Hypersonic missile)或高超音速武器。為何要用「高超音速」(Hypersonic)而不稱為「極音速」,是因為Hypersonic在航空工程上的定義是指飛行速度達到5馬赫(Mach 5.0)以上、也就是5倍音速以上的航空器,因此不建議使用「極音速」一詞,因為會讓人誤以為速度已經達到極點。

    蘇紫雲強調,因為事實上這類「高超音速」武器並不見得比彈道飛彈的速度更高速,因為彈道飛彈要衝上地球軌道時,速度已經高達8馬赫,才能突破地心引力,而太空中繞行地球的人造衛星也動輒高達20馬赫,所以用「高超音速」來形容這類武器5倍音速以上、在大氣層邊緣或大氣層內的飛行器,較為合適。

    伊朗展示的法塔極音速彈道飛彈模型。維基百科


    蘇紫雲分析,目前採HGV彈頭設計的「高超音速武器」所具備的「滑翔體」(Glide Vehicle),並未必定要攜帶核子彈頭,事實上也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因為早在1970年代美國與前蘇聯進行軍備競爭時,雙方也想盡辦法,除了洲際彈道飛彈(ICBM)這種彈頭是垂直向地面攻擊的彈道武器之外,美國也提出「高超音速武器」,就是在距離地面100公里、大氣層邊緣,會像是在「打水漂」的以5馬赫速度飛行的武器系統。

    為何選在這樣的高度飛行? 蘇紫雲解釋,這是因為在大氣稀薄的地帶高速飛行,這種航空器就不會被高速摩擦大氣產生的高溫熱度給融化,因此,目前「高超音速武器」就是指有這種水平航行能力的軍用航空器。

    美國雷神公司為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研製中的極音速巡弋飛彈概念圖,為了能在音速五倍以上的超高音速進行機動,外型與一般飛彈有很顯著的不同。翻攝Darpa.mi


    高超音速武器的原理,初步聽起來似乎跟武俠小說常說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以高速來突破現有攔截飛彈的技術,但蘇紫雲指出,事實上地面的戰車主砲,砲彈早就達到「高超音速」的速度。只不過因為砲彈彈頭並不是像「高超音速武器」是持續運作的武器系統,因此不直接類比。

    蘇紫雲進一步指出,烏克蘭在戰場上已經成功攔截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飛彈。美國的標準三型(SM-3)也已證明可攔截高超音速武器,這就是戰場上永恆的「矛與盾」的競爭關係。

    在北韓於1月6日試射「高超音速飛彈」,隔日公布後,引發各方關注,雖然南韓軍方研判其數據資料可能是不實的、「膨風」。但蘇紫雲指出,目前看來北韓的「高超音速飛彈」應該還只是初級階段,技術很可能是俄羅斯提供的。

    北韓朝中社公布極音速中遠程彈道飛彈試射畫面。路透社


    北韓發展高超音速飛彈若形成戰力,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南韓與駐韓美軍,蘇紫雲表示,若以總體能力來講,南韓先前早已部署美國提供、俗稱「薩德」的「終端高空防禦飛彈(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也就是反飛彈系統,另外,還有美國的愛國者系列飛彈,南韓也有自己的神盾艦,配合協防的駐韓美國海軍神盾艦,配備標準3型(SM-3)飛彈,可以攔截高超音速武器。

    圖為薩德在美國「白沙飛彈靶場」成功攔截飛彈的資料照片。彭博新聞


    不過,中國是具備「高超音速飛彈」實力,若在台海區域使用,台酸應該如何因應。蘇紫雲指出,除向美國爭取購買THAAD「薩德」反飛彈系統之外,最重要是做好被動防禦,也就是台灣的各個軍事關鍵設施進行「要塞化」、地下化,降低這些飛彈的破壞力,這是最省錢、且可以持續幾十年發揮效果的應對方法。

    蘇紫雲說,台灣也要考慮自力發展先進的反飛彈武器系統,例如是雷射武器,應對中共短程彈道飛彈東風15、東風16等系列,並進一步應對高超音速飛彈。

    因應中共「高超音速武器」攻擊,國防院所長蘇紫雲建議國防部興建地下化、要塞化設施。圖為在國防部參謀總長梅家樹2024.12.12赴國防部應變中心。國防部


    蘇紫雲也指出,「鐵穹系統」雷達TR模組都是台灣生產的,可以證明台灣要發展反飛彈系統的硬體能力沒有問題,問題在於軟體寫作(coding)能力。因為要攔截在3D立體環境當中飛行的高超音速飛彈,需要高性能的電腦解算應對,才能做出高性能的飛彈防禦系統,但台灣欠缺的就是應對高超音速飛彈系統的軟體寫作能力,這與台灣目前的無人機國家隊面臨相同的困境。

    彭博新聞 薩德系統芒刺在背 中國幫南韓宣示「三不一限」


    日前檢調偵破有退役軍人收受中國資助,成立親中政黨,還打探雷達站、AIT等重要政軍設施位置資訊,暗中組織「狙殺隊」,戰時將會動手,這凸顯台灣的保防問題嚴峻。如果構築反飛彈的抗炸地下要塞、指揮所的技術資料都流入中共手中的話,也將會使得防衛計畫功虧一簣,蘇紫雲也同意這個觀點。

    蘇紫雲說,如果這些要塞化、地下化的重要關鍵設施,即使台灣造了很堅固的地下堡壘可以抵抗「高超音速飛彈」或彈道飛彈攜帶的「鑽地彈」,也可能因爲中共諜報工作導致情資外洩,而遭到中共「反反制」。

    因應中國的彈道飛彈威脅愈來愈明確,可能發動中國版的「珍珠港事件」先以大批飛彈摧毀關島與沖繩的美軍基地,美國空軍2012年就為了提升駐日本沖繩美軍基地機堡的抗炸能力,先前做過相關分析計算與測試,測出要抵擋中國的長劍巡弋飛彈或東風-16短程彈道飛彈,彈頭若直接命中的話,機堡需要厚度7公尺(15英呎)的強化混凝土才能抵擋得住。

    蘇紫雲強調,這些強化掩體的參數,若是情報、保防的工作出現漏洞,這些資訊就會流入中共手中,對方就會研發更新的克制這類強化掩體的特殊彈頭。因此,採購或發展防衛「高超音速飛彈」攻擊的硬體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安全維護、保防工作,這也是國軍與國安相關單位必須特別重視的。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