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如今傳出政策轉向,國民教育階段僅要求英語課全英語授課。廖瑞祥攝
從2020年開始進行的2030雙語政策,即將邁入第5年,投入超過百億經費、政府報告階段性目標達標的此刻,卻傳出將轉向,教育部表示未來將僅要求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其他學科不再強制。這項調整引發第一線教師譁然,而在技術性的調整與名詞解釋以外,現場師生最擔憂的始終是是否影響教學,教師端更呼籲,地方推動走過10年,中央政策上路將屆5年,應該進行全面體檢。紛擾不斷的雙語政策,近來傳出終於將轉彎。
雙語政策的推動,要回到10年前,總統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提出「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計畫」,目標為台南在2024年成為雙語城市,而後隨著賴於2017年接任行政院長,雙語計畫也被納入中央政策,2018年底,國發會正式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2020年為起點後拉10年,國教階段一大目標便是2030年時所有學校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3分之1學校部分領域(科目)可採雙語教學。
雙語政策是總統賴清德的重要政策。資料照,路透社
然而10年過去,在台南理應成為雙語城市的2024年,卻有媒體報導,賴清德有意調整雙語政策方向,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則表示,未來是要求高中以下學校英語課程用全英語教學,其他學科則不強制,並會加強生活情境應用。
儘管至截稿為止,總統府、行政院皆未有進一步回應,不過從目前官方說法可以看出,方向是鬆綁其他課程的雙語要求,僅回歸要求英語課,不過對此變卦,教學現場仍有許多質疑。
雙語政策相關事件時間軸
英語好的沒幫助、英語差的壓力大 學生團體憂學習成果M型化連年追蹤課綱、教改成果的學生團體EdYouth今年(2024)5月發佈新一年度觀察報告,針對雙語政策部分,提出學生普遍認為推動過於倉促,在師資和課程編排尚未完全就緒下實施,不僅無助培養學生國際競爭力,還可能導致英文、教育的M型化現象,呼籲先補強學生英文程度和專業師資,再者更強調雙語教學要和課綱並行。
負責主筆雙語政策報告的鄭羽倢9月剛升上大學一年級,高中時她讀的正是雙語實驗班,她告訴《太報》記者,英文能力取決於家庭的經濟情況,「這樣推政策,會讓班上同學的英文能力與貧富差距被更明顯看到。」她回憶,高中時班上程度好的學生,家中、校外擁有的英語資源其實都比學校多,推動雙語教育對這些人幫助不大,「但對程度不好的學生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來源。」
學生擔憂,雙語教育最終仍會影響學科學習。資料照,廖瑞祥攝
若學生自認聽不懂課程內容,不但無助吸收,也會打擊自信心。這份課綱調查報告裡,詢問學生認為面對全英課程可以聽得懂多少?普通班學生約有一半認為,自己聽得懂的部分不足一半,而來到英語實驗班,仍有4成6學生擔憂,自己無法理解半數的課程內容。
一學期一次也算數?雙語課程亮麗數字背後有隱憂而回到用英語上英語課的政策目標,攤開國發會、教育部今年11月才上線的最新版政策計畫書,當中直指,目前已有22個地方政府轄屬國中小共2116校(62.78%)落實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其實,2024年有6成學校用英語上英語課,正是該計畫於2021年時列出的階段性目標,看似推動都在軌道上,但實際上究竟如何?
鄭羽倢就自己的雙語實驗班經驗回顧,固定的雙語課程只有每週一堂自然課,普通班則在授課進度允許時,才會在每次段考中間穿插一次雙語課,然而對英語程度好的學生來說,這樣其實遠遠不足,但對程度相對較差的學生卻又是負擔。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說明,未來將僅要求英語課全英語教學。資料照,廖瑞祥攝
EdYouth的調查中也指出,高中生僅有43%學生參與過全英授課的英語課,上過其他雙語課程的學生則是38.1%,而在這群學生裡,3成5的人回答課程頻率是每學期一次,1成3表示是每月一次,僅有4成是每週一次。
一個縣市一種標準 校長嘆:要滿足家長、政治人物期待回顧雙語政策上路迄今,始終可說是顛簸不斷。雙語教育理論上是語言與學科並重,因此長期來說教師要同時身兼語言與學科專業,比如用雙語教體育、自然等課程。
然而這項構想到了執行面時,屢屢出現雙語教師甄試「只看英文,不看學科」的弊病,比如花蓮縣2022年時更出現國文教師甄試不考國文,卻要全英文口試的荒謬現象,引起全國譁然,教育部也重申此舉不妥;而《太報》今年也曾報導,由於雙語教甄報名者稀少,往往英文夠好就錄取,卻因此頻頻發生錄取者專業不足而無法授課,僅能轉當行政職的怪象。
然而在中央的目標外,各縣市也陸續喊出各自的2030目標,如台北市力拼2026所有中小學轉型雙語課程學校,3分之1以上課程雙語教學;新北市推出雙語實驗課程亮點學校,至少有一個主科發展雙語教學;台中市的雙語教學學校,則是3分之2班級且至少2個科目以上雙語教學⋯⋯林林總總22個縣市幾乎都有細節各異的作法。
各縣市對於雙語教育都有不同標準,同時也面臨難尋教師問題。圖為教師甄試示意圖。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更複雜的是,不同師培體系之間對於雙語的實際操作方式也有意見分歧,因此更常遇到的情況是同一間學校裡,來自不同師培大學的教師們對雙語的看法也分歧。
在雙北蛋黃區擔任國中校長的寬哥(化名)則直言,教育部說義務教育屬地方事務,「但是雙語教育明明是國家政策,這本身就有些矛盾」,結果就是縣市甚至校際之間互相競爭,政策剛上路時最常聽到就是家長問:「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雙北地區尤其如此,而當初大家也是瞎子摸象,因為完全沒有標準,也導致有些地方直接「走歪」,比如當年花蓮縣的案例就是如此。
不過寬哥觀察,走到如今各校開始有共識,逐漸以課室英文為主,也就是先從”Stand up.””Open your book.”等基礎切入,「只是有些政治人物不認同,會覺得只能做到這樣嗎?」當然學校就有了另一套求生之道,若要公開觀課時,就會用全英文授課。
全校英語都拿C 偏鄉校長嘆:全英語上課不切實際如今政策轉向,不再要求其他領域課程,轉為只要求英語課全英語授課,但部分第一線學校、教師跳腳,因為過去已進用了不少專任雙語教師。全國中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史美奐便直批:「當初聘的雙語師資現在要怎麼辦?」痛斥教育部不該讓政治力干擾教學現場,科目教學都要遵循課綱才是。
台師大師培學院院長林子斌則擔憂,若要在中小學實施全英語教英語課,恐怕會有困難,「助動詞、情緒動詞的英文怎麼講呢?」光是要教文法就會面臨考驗,對此抱持擔憂態度。
阿滿(化名)校長的學校是位於南部海線偏鄉的國中,再次聽到全英語上英語課的政策目標,他只能苦笑,「最大問題是資源不平等」,他回顧今年全校17個國三學生,最近一次模擬考英文全都只拿到C(待加強)成績,「比較重視(教育)的早就搬去外面,我們要全英上課的話,我覺得不切實際。」
偏鄉學校擔憂,學生連基礎能力都不足,如何全英語教學。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吳尚軒攝
偏鄉小校光是人力就很緊縮,阿滿的學校只有3個班,一年級一班,也是聘了2名英文教師,1個正職1個代理來達成政策要求,代價是其他師資騰不出空間,英文教師可能還要兼著上音樂、美術課,儘管教育部已經有增補偏鄉師資,重重政策要求下,阿滿也只感無奈;而他更困惑的是,雙語教育並沒有列入課綱,「但課綱就是我們的憲法!」談回到增強學生雙語能力,他認為還是回到課程本身,落實、加強英語課才是正軌。
雙語教育、108課綱相衝突?學生:感覺是被硬加的雙語教學與課綱在設計上的衝突之處,過去也曾被多次探討。過去九年一貫課綱時期,國中3年英語課時數分別為每週3、3、4節再加彈性節數,多為各4節甚至國三達5節,108課綱上路後則改為每週3節再加彈性節數,等於硬性規定的時數減少,此外課綱中國小單字量為300字,國中至少學會1200字,其實遠低於中日韓等國,亦讓教育現場憂心學生基礎無法應對雙語教學。
如此差異學生也看在眼裡。鄭羽倢便從調查、撰寫觀察報告的經驗指出,學生們也發現課本並沒有對應雙語教育的內容,老師常要自己設計教材、學習單,「但很明顯是個外加的東西,沒讓學生覺得有融合在課堂裡,感覺就是被強加上來的。」
學生團體也認為,雙語教育並未跟課綱妥善結合。示意圖,資料照,廖瑞祥攝
來到目前,雙語政策計畫已經從原來至2024年的100億元經費,延長到2025年,預計共投入約150億元預算。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認為,雙語政策從源頭就出錯,「不會因為技術性調整就得到根本的解決」,如今計畫仍然持續,經費也增加,現場亂象更是持續,除了教學品質的擔憂外,更可以看到各地陷入軍備競賽,「你的縣市有70%,隔壁縣市就會拚80%」,而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有不少疑慮,難道一學期中某堂課用雙語就能算數?而這樣的目又是什麼?
羅德水呼籲,如今既然台南市的雙語政策已推出10年,教育部的政策推動要進入第5年,更該是全面檢驗的時候,教育部應該追蹤、公布學生英語程度究竟有何改變。
教育部:「全英語教學」仍可用中文輔助對於諸般疑義,教育部則說明,對於雙語教學的實施已4次通函各縣市,應適當檢討所訂雙語績效指標是否符合現場執行需求,勿以強制方式推動,相關精神也納入一般性補助款考核項目,此外更於今年8月29日函知地方政府「推動雙語教學應注意事項」,呼籲勿以強制方式推動雙語教學,且不硬性要求課堂運用英語授課之比率或節數;雙語教學仍應符合課綱要所定學習重點,教師應配合班內學生語言能力及理解程度採用雙語方式進行,非以全英語教學,或過度強調英語融入比例,且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全程使用英語及進行英語能力評量。
教育部說明,全英語教學必要時仍可以中文輔助。資料照,廖瑞祥攝
對於全英語上課的質疑,教育部表示,由師培大學發展的「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參考手冊」中明確定義,「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是指「英語課堂英語輸出最大化」,即課堂中師生互動主要使用英語授課,但教學時仍應視班級學生程度及教學內容,彈性輔以中文,且英語課堂英語使用比率及時間仍需因生、因地、因校制宜。
不過一名教師私下無奈指出,如今教育部的解釋,根本就只是現行英語課的做法,雙語政策最終到底是實質提升競爭力,還是單純的衝KPI與文字遊戲,恐怕還是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