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部隊1929年在中國大陸由德國籍軍事顧問的士官長(右)訓練行進,當時為早期的德式正步,與後期國軍的正步不同。網路資料
陸軍官校百年校慶,在6月16日舉行,賴清德總統親自檢閱三軍6校學生分列式踢正步,成為各方焦點。國防部長顧立雄在上任兩天後就宣佈,為了回歸戰訓本務,取消聯兵旅部隊參與陸官校慶校閱分列式。隨後顧立雄在6日又宣布,日後軍校生也不再踢正步,但由於陸官等軍校學生為了百年校慶已練習多時,因此本次將可能是國軍最後一次踢正步。
由於碩果僅存踢正步的世界各國,幾乎都是極權或共產國家,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訪台時聽到廢除正步也大為讚賞,並笑稱「踢正步應該留給北韓就好。」但正步的由來,其實與國軍建軍史密不可分,甚至正步與中國的淵源,比國軍還要久。
「正步」被稱為「鵝步」(Goose-step)或是「刺步」。稱為「鵝步」,是指像鵝走路時昂首高抬腿向前邁出步伐,而「正步」的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Paradeschritt),正步的動作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正式走」被列隨軍隊的步操方式,則是在18世紀時開始出現。
軍事史學者徐全表示,正步起源於普魯士時代的德國,晚清傳入中國,成為練兵方式。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模仿普魯士德國的軍事制度,實行正步制度。加上清朝末年包括袁世凱等人推動軍事改革,是以德國與日本這二國為藍本,對中國當時的軍人影響極深,再加上國軍大量將領畢業自日本軍校,包括蔣介石本人也是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畢業,所以正步就成為國軍的步伐訓練內容。
陸軍官校16日將舉辦黃埔軍校創校100周年慶祝活動,並於近日舉辦預演,圖為學生連踢正步。陸軍司令部提供
徐全表示,從在民國13年孫中山於中國大陸廣州黃埔建立陸軍軍官軍校,進行軍校生隊伍校閱時,就已經以踢正步的方式檢閱部隊,現存的珍貴影片片段也可以看到。
徐全說,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西德)和日本作為戰敗國,為了清除軍國主義,廢除了正步。但實行共產制度的東德保留了正步,直到其政權垮臺。而俄國從沙皇時代到蘇聯時代,再到今日,從來都沒有實行過正步,都是齊步。
徐全也表示,德式正步對全球影響很大。成為了台海兩岸的國軍與中共解放軍、北韓、越南、智利、阿根廷、印尼等國部隊,實行檢閱部隊分列式的步伐行進的科目。
考據過去國軍的正式操典,正步的規範早在民國17年(1928年)頒布的《步兵操典新草案》中第40條就已經明確規範訂出速度與步幅:
「第四十條:正步一步之長,自前足跟至後足跟,以七十五生(公分)的為基準,其速度一分鐘以一百一十四步為基準…。欲使走正步,下口令如左。開步-走。左腿稍提起,腳向前出,至距右足七十五生的之處,一步伸直,一面抵地,體重即全移於此足之上。同時右足離地,亦如上法,逐次前進,頭宜保持正直,兩臂自然擺動。」
此時期陸軍步兵操典已經把正步步伐的速度每一分鐘114步,每一步的步幅長度75「生」(centimeter, cm)也就是「公分」,規定出正步的步幅一步為75公分的基準,但是當時的士兵手部是不動的,只有腳步跨出。
隨後到了1935年(民國24年),國軍新修訂頒布《陸軍操點新草案》,其中規範的正步,將手部前後擺動的動作再度納入,以手擺動帶動踢腿,讓部隊行進的感覺更加美觀與流暢。
這時開始執行的正步操典中,由於強調踢腿後腳掌會往下用力踏到地面,出現因此出現質疑的聲音,甚至指「腳跟著地會傷到腦部。」
不過,出身政戰軍官退役的「612凱道閱兵」指揮部活動發起人何啟聖,對這種「踢正步傷腦」的說法不以為然,強調這根本是錯誤解讀,因為操典明確規定是以「腳掌」著地,不是以「腳跟」著地,因此外界批評「正步」傷害腦部之說根本是無稽之談。現在的踢腿也比較像是踢足球的踢法,教官在指導踢腿時,也是要部隊或學生想像一下前面有個足球、把腿向前踢出去。
另外,1960年(民國49年)之後,國軍的正步動作又有些調整,右手托槍,並且左手(空手為持槍者為兩手)擺動時,上擺95度、下擺15度。重點也就是向上不是與地面水平成90度,而是形成95度的角度。
為何擺手要比90度多出5度呢?曾經參加過中華民國建國70年大閱兵的何啟聖表示,這多出5度就是讓閱兵部隊的手部動作更為突出,更為雄壯。
何啟聖表示,練習閱兵分列式時,三線都要標齊對正,手部動作也非常重要,從閱兵台上一看,擺手動作整齊劃一,向上用力擺手到95度定位,再往下擺手,可以充分顯示出部隊的力量與統一,也象徵部隊的精神目標一致,也就是訓練部隊服從命令,行動目標一致。
為了今年陸官百年校慶,官校校友們專注練習,期以整齊響亮的正步,展現忠貞不變的黃埔心。陸軍司令部提供
何啟聖回憶起踢正步的記憶,除了1981年(民國70年)他自己在中正預校學生時期參加的國慶閱兵大典之外,印象深刻的是故總統蔣經國逝世後、李登輝剛接任總統時,在民國77年國慶大典舉行盛大閱兵分列式,而且當時為了振奮民心士氣,顯示軍容壯盛,特別將閱兵台的正面從原本設在總統府正門朝向當時介壽路(現為凱達格蘭大道)方向,移到當時稱為「台北公園」(現為228公園)門口一側,讓檢閱部隊有更大的正面列隊,當時不只是戰鬥部隊與軍校生要踢正步,連高中生也有參演,仍以踢正步為步伐動作要求。
隨著台灣在1991年宣佈解除戒嚴,民主政治蓬勃發展,各方去除威權象徵的浪潮高漲。到了2000年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隨後國防部在2003年(民國92年)以「健康因素」宣佈廢除了閱兵典禮中的「踢正步」,部隊中的檢閱改以「齊步走」取代正步。
不過,2016年憲兵新訓中心志願役軍士官結訓典禮上,卻發生整個部隊七零八落的齊步「分裂式」,畫面出現在電視與網路媒體上,引發各方批評,許多退役軍人們實在看不下去。何啟聖說,這就是當時「2016凱道五年級踢正步」活動的由來,也讓各剛睽違長達13年的「正步」重現。
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日後以「齊步」為主,包括部隊與軍校生,以後都不再踢正步。但何啟聖認為,「齊步」要練得好也不容易,上面提到的案例就是一個教訓。重點不是步伐,而是訓練方法。
何啟聖回憶,在民國70年代(1981年前後),中正預校學生都會參加陸軍官校校慶,因此民國70年國慶大典的閱兵,他們預校生除了利用軍訓課時間,幹部會先帶隊開始從基本步伐練習,但不會佔用軍校生正常上課與唸書的時間。到了政治作戰學校(現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何啟聖記得當時是利用每一個週五的軍訓課2小時,來練習要參與校慶檢閱踢正步。但這不會排擠到其他科別的訓練時間,例如軍官學校學生要學習班、排、連的基礎教練、領導等訓練,不會只是練習踢正步。
何啟聖表示,過去到了國慶閱兵前兩週,參加閱兵分列式的部隊與軍校生就會進駐到北部地區,通常是以新竹陸軍湖口基地為主要排練場地。而何啟聖記得當時念中正預校時,參與國慶閱兵分列式進駐到台北市,是住進以紀念紀念抗日人士羅福星為命的福星國小。
何啟聖說,當時住到福星國小教室裡,洗澡時沒有現在國軍有蓮蓬頭沖水、淋浴間那麼舒適,而是搭個帳蓬把四週圍起來,然後用消防栓的瞄子先噴一下水,然後全部男學生們大家趕緊在身上抹上肥皂,然後再把瞄子打開再噴水沖乾淨,當時克難的條件,何啟聖到現在還記得非常清楚,而參與國慶閱兵的榮譽感也忘不了。
軍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曾是政戰特遣隊,受過特種作戰訓練的何啟聖認為,隨著時代演變,國軍確實許多方面在進步,但是部隊操練要嚴格,是意義的,因為軍人就是要能夠挑戰極限,何況面對中共解放軍的兵員數量遠超過國軍十倍以上,如果不能挑戰極限,國軍要如何「以一當十」?
何啟聖也強調,「練兵在練心」是所有的訓練都在講究的。除了戰技之外,就是練一種意志,就是從外在如何注入到你的內心去。要達到「堅忍」的意志,練正步時曾要一個抬腿保持25分鐘。部隊的領導統御是哲學,也不是只是看外表。
何啟聖認為,顧立雄接任國防部長,要對於部隊訓練的哲學去了解,若是三天五天就出一道命令,也不利於未來的領導。
何啟聖也說,不論是否維持正步,國軍部隊的檢閱等儀典不能輕忽,不論哪個政黨執政,都不能不重視部隊訓練,而正步只是國軍部隊與軍校入伍生基本教練準則的一部分,要改為「齊步」,國防部長有權力更改。強調民主自由,但是世界上評比民主的項目中,也沒看到有評比「正步」這一項,倒是有評比媒體自由的項目,實在不必刻意將「威權」的標籤貼到「正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