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導演黃洛瑤(左)與演員鄧筠熹。高雄電影節提供
《這不是我的牛》入圍第62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也是2025高雄電影節「高雄拍」單元預算花費最高的作品,導演林治文今(10╱11)率演員林澤凱、陳泰河出席記者會,他透露因為拍攝過程接連遭遇了2個颱風,「去年凱米颱風來時,我們整整在飯店待了3天,颱風走了布景又全毀,只能先回台北再回高雄補拍」。他笑說雖然崩潰,但主演黃迪揚的一個擁抱讓他重拾力量。
林治文坦言對黃迪揚有「執念」,就是屬意由他出演,而黃迪揚飾演部隊長官,因下屬犯錯被連帶懲罰跳了20多個「波比跳」,林治文說:「我們拍了2天,一個take又很長,他最後都沒力。」
談到拍牛的過程,林治文分享:「牛不好控制,我們會放草引導牠沿著路線吃,但拍久牠吃飽就不受控制,只好在攝影機後面大喊,吸引注意趕快拍。」至於軍中戲份,林澤凱以當兵經驗入戲,高個子的他被選當「班頭」,「當班頭要做很多事,薪水又沒比較多」。還表示:「最喜歡唱〈黃埔軍魂〉,每次遇到男生都會聊『你在哪裡當兵』?」
而陳泰河也是今年金馬獎遞獎大使,笑說若得獎人不是自己,「我還是會乖乖上台遞獎」。他更為此開始健身,被拱練波比跳,他開玩笑說:「會死。」
《這不是我的牛》演員林澤凱(左起)、導演林治文、演員陳泰河。高雄電影節提供
《耳鳴》靈感源自導演黃洛瑤的親身經驗。她回憶在美國念書期間,因疫情長時間獨處,竟開始聽到高頻聲音,「也許是因為我太久沒有跟外界接觸,於是開始思考怎麼把這種孤獨與焦慮的狀態轉化為創作」。
選角時,黃洛瑤眼前一直浮現鄧筠熹的臉,甚至到高雄場勘時看見她的巨幅看板,覺得命中註定,鄧筠熹承認是「高敏人」,坦言拍攝期間變得神經緊繃,「我在飯店裡會被冷氣、水管聲吵醒,半夜跳起來,我分不清聲音是真是假,還夢到有一群男人闖進我房間、壓著我之類的,隔天拍戲整個失神,導演竟然還說我的狀態太完美,完全符合角色」。
《工》導演吳承筠(左)、製片黃映潔。高雄電影節提供
《工》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導演吳承筠坦言回到家鄉比在國外入圍還緊張,「因為這部作品算是非主流也很瘋狂,不確定觀眾能理解到什麼程度,但我很好奇台灣觀眾會怎麼看」。
製片黃映潔分享,《工》源於她自身的經歷與世代困境,「我從小用功求學、汲汲營營,30歲後突然開始懷疑:我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的朋友也一樣,在職場進度中迷失方向」。因此這部作品成為對體制與自我追尋的反思。
《黑暗時期的虛構狂想》導演陳梓桓(左)、製片沈俞樺。高雄電影節提供
《黑暗時期的虛構狂想》 導演陳梓桓與製片沈俞樺也現身雄影,從香港來到台北居住的陳梓桓形容這部片融合自己的真實記憶與虛構想像,同時擔任導演與演員,是新的挑戰。
談到未來計畫,陳梓桓透露正構思新劇情片,盼參與金馬創投,被問有沒有想合作的台灣演員?沈俞樺馬上說「許光漢」,陳梓桓也讚「挺喜歡的」,不過坦言目前創作的故事還是比較「自己」一點,沒想過找台灣演員。
《看現場》導演臧晟傑(左)、演員周健瑜。高雄電影節提供
《看現場》由導演臧晟傑執導、周健瑜主演,講述1名大學生與菲律賓籍移工之間發生的衝突與情感交流,周健瑜一開始最擔心英文程度不夠,「幸好導演說不用太好,一般大學生程度就行」。他笑說與菲律賓女主角對戲時,語言不通反而成為意外的表演亮點,「常常聽不懂對方講什麼,只能比手畫腳,但那種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讓戲更真實也更有趣」。
《假人的嘆息》演員偉莉莎(左起)、許乃涵、導演陳珮盈。高雄電影節提供
《假人的嘆息》由陳珮盈執導,許乃涵、偉莉莎主演,陳珮盈表示,故事圍繞1名曾遭受性暴力的女性,透過與假人的互動「擁抱受過傷的自己」,「現代的假人是一種被禁錮的靈魂,麗莎是主角的過去,而乃涵則是她的現在,其實三者是同1個人」。
許乃涵笑說:「導演一開始講得跟我理解不一樣!」她原以為角色單純是「修補假人」的行動者,後來才發現修補的也是內心,陳珮盈分享:「乃涵拍到崩潰那場戲,把顏料抹在臉上的瞬間,我當下就定了,她跟假人就是同1個人。」
偉莉莎則回憶:「我演的是1個被侵害過的女孩,遇到修復師後產生情感,最後產生感情、一起逃跑。」坦言雖角色涉及性與創傷,但拍攝現場相當安全,「拍之前都會討論服裝和動作,導演也一直確認我是否舒服」。
《內惟有個凱》導演徐蘊康(左)、廖敬堯。高雄電影節提供
《內惟有個凱》由廖敬堯、徐蘊康執導,拍攝地點選在高雄自強新村,故事聚焦徐蘊康父親徐凱在老屋裡70多年的生活,以及如何在面對家庭變故與天災困境時守護家園。徐蘊康分享:「這棟房子從日本時代留下來,經歷過多次整修,如今漏水嚴重,去年颱風來襲,每個房間都在接水。這部片很重要的動作就是『修補』,它代表了很多意義,象徵爸爸透過修補維護家庭的狀況。」